新闻动态

【32岁遴选国家部委有意义么?】小军师遴选独家经验放送

32岁,女,前乡镇干部,通过遴选考入省厅。

我尝试过部委,但是没有上岸,所以不能断言有没有意义,但就我考上省直的经验来说,一切向上的努力,都是有意义的。

在乡镇,32岁,如果你还没混个副科,基本就会被贴上老同志的标签,大家看你的眼神里,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算了,你自己呢?可能也习惯了每天不是在村里调解鸡毛蒜皮,就是在办公室应付无穷无尽的表格和迎检,人生剧本,一眼望到头。

但在更高的平台,32岁,或许才是你职业生涯的真正开始。

我知道,这篇文章可能会戳到很多人的痛处,也可能会引来很多过来人的冷嘲热讽,没关系,今天我就当一回树洞,把我的心里话,那些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想过无数遍的东西,都掏出来给你看看,不灌鸡汤,只讲事实和方法。

一、驳斥没意义论:别让别人的天花板,成为你的地板

在决定考遴选之前,我听过无数劝退的声音,总结起来无非是三座大山:

都32了,还折腾啥?精力跟不上了!

这话说得,好像我们在基层精力就用在刀刃上了一样。

展开剩余88%

我们的精力,是被大量无意义的内耗磨掉的,而不是我们真的老了,备考遴纵然辛苦,但那是一种主动吃苦,目标明确,每一点付出都有可能兑换成未来的希望,这和那种被动、麻木、日复一日的被折腾,完全是两码事。

拖家带口的,哪有时间?考上了家庭怎么办?

这话说得最诛心,尤其对女性,我承认,这是最大的挑战,我备考那一年,孩子刚上幼儿园,老公工作也忙,就连通勤路上,耳机里放的都不是音乐,是各种时事播客,辛苦吗?当然辛苦。但我想的是,我今天多付出一分,我的孩子未来就可能多一个选择,我希望他看到的是一个为了更好生活而全力以赴的榜样。

就算考上了,年龄大了,还有晋升空间吗?

说这话的人,可能根本不了解平台的差异有多巨大,在乡镇,你的天花板可能就是那个副科、正科,而且往往一个萝卜一个坑,等到你前面的人退休,黄花菜都凉了。

而在部委或省厅,哪怕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主任科员,你接触到的视野、资源和信息,都是基层无法想象的。

我刚来省厅时,参加的第一个会议,是讨论一个全省性的产业发展规划,我身边坐着的,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、博士,而在乡镇,我一年的工作成果,可能就是几份工作总结和一墙的宣传展板,这种意义感的巨大差异,是任何级别的待遇都无法衡量的。你在这里,哪怕只是当一颗螺丝钉,你拧的也是国之重器。

所以,所谓的没意义,不过是旁观者的风凉话,或者是失败者的墓志铭,真正的意义,是你自己赋予的。

二、我所见的意义:视野和人生的另一种剧本

那么,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上来,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

首先是视野的断层式提升。

我举个例子。

以前在乡镇搞乡村振兴,我们的思路就是:搞个采摘园,办个农家乐,再不行就刷刷墙。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全部。

到了省厅,我参与了一个乡村振兴的项目督导,我才发现,真正的操盘手在考虑什么:他们在考虑如何引入数字农业技术,如何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,如何把一个地方的文化IP打造成可持续的旅游品牌。

你看,同样一个词,因为平台不同,你的理解和操作,是天壤之别,这种视野的提升,会直接影响你的思维方式,你看待问题的角度,不再是一个点,而是一个面,甚至是一个体。

其次,是给后代一个更高的起点,是打破一眼望到头的宿命。

这可能有点功利,但很现实,你到了一个更大的城市,一个更高的平台,你的孩子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、人脉圈层,都完全不一样了,更重要的是,你为他演示了人生不设限的可能性。当他未来面临选择时,他不会觉得我们家就是普通人,就这样吧,他会知道,通过努力,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事情。

三、 我的两次备考:从无效努力到一击即中

光说意义,不说方法,就是耍流氓,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,也是我用一年失败和一年成功换来的血泪教训。

第一次失败:一个典型的基层思维考生

我第一次备考,像个无头苍蝇,买了一堆红宝书,下载了无数G的资料,每天就是埋头苦干。

我把市面上能找到的题都做了一遍,对答案,哦,错了,下一题,很少复盘。

我还背了大量高大上的开头和结尾,什么民生为本,枝叶关情,什么风好正是扬帆时,策马扬鞭再奋蹄,写文章就像填空,生搬硬套。

还有思维僵化,这是最致命的,我的所有答案,都带着浓浓的基层味儿。

举个例子。有道案例分析题,说某地数字乡村建设存在数据壁垒、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,让你提对策。

我当时的答案是:1.加强宣传,让农民知道数字乡村的好处;2.加强培训,教农民怎么用手机APP;3.打破数据壁垒,成立个专班。

是不是很熟悉?是不是就是我们平时写工作总结的套路?这答案不能说错,但很平庸,毫无亮点。因为它完全是从一个办事员的角度出发,思考的是怎么把这几件具体的事给做了。

结果可想而知,笔试成绩出来,离进面差了一大截。那一刻,我真的怀疑自己,是不是我真的不行?

第二次成功:顿悟,从术到道的转变

痛苦了很久之后,我强迫自己复盘。我把失败的卷子拿出来,一个字一个字地看,然后和高分答案对比,我发现,问题不在于我写得不够多,而在于我想得不够深,我缺的,是机关思维。

1.思维转型: 从怎么办到为什么和凭什么

从办事员思维到机关思维的转变,是遴选备考最核心,也最痛苦的一环。

办事员思维:关注具体执行,领导让干啥就干啥,思考路径是how to do。

机关思维:关注顶层设计,要思考这项工作的背景、目的、依据和长远影响,思考路径是why we do和what to do。

怎么转变呢?一靠工作中的思考,二靠人领路。

说真的,当初我听过的网课至少有三五个,都是找的资源,最后能让我转正跟到底的,只有小军师遴选,我思维上的顿悟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。

它用真题当案例,用机关事务辅助,将机关思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,能讲清楚一个高分答案的背后,到底是哪种机关思维在起作用,政策逻辑是怎么串联的,语言表达如何才能精准又高级。

还是上面那道数字乡村的题,我第二次备考时是这么思考的:

(定性)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推广问题,而是一个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系统性问题。

(找原因)为什么有数据壁垒?因为部门之间权责不清,缺乏统一标准。为什么农民参与度不高?因为应用场景和服务不接地气,没有解决他们的实际痛点(比如卖货、看病)。

(提对策)所以我的对策,就不能是搞培训这么简单。而应该是:

顶层设计层面:破除部门壁垒,加强通力协作

平台建设层面:搭建一站式乡村综合服务平台,整合政务、医疗、电商等功能,让农民觉得好用、爱用。

激励引导层面:探索数据要素分红等模式,让农民在提供数据的同时能获得实际收益,提升参与感。

你看,同样一个问题,思维一变,答案的格局、深度和可操作性,就完全不同了。

2.真题使用:从做题到解剖

第二次备考,我只用了最近五年的本省和中直的真题,但我把每一套题都研究了不下三遍。

我的方法,也是借鉴了课上讲的真题拆解法,自己又做了一点改良:

第一步:模拟考,卡着时间完整做一遍。

第二步:对答案,看自己错了多少。

第三步:抄高分范文,不是背,是抄,在抄写的过程中感受遣词造句和行文逻辑。

第四步:拆解材料,用不同颜色的笔,把材料中的问题、原因、对策、案例等关键信息全部标出来,理清材料的逻辑框架。

第五步:对比分析,对比自己的答案和范文,思考,我的切入点差在哪?我的逻辑链条断在哪?我提的对策为什么没有范文那么有高度和可行性?

第六步:提炼金句,把范文中好的表达、政策术语、高级词汇,整理到素材库中。

第七步:重新作答,合上所有答案,根据我对材料的理解,重新再做一遍这道题。

这样一个流程下来,一套真题至少要花我三四天的时间,但效果确实很好,几个月后,我再看到任何一道新题,都能在脑子里迅速形成分析框架。

3.实务能力:公文写作和案例分析的身份感

遴选考的不是你的文采,而是你的实务能力。

写公文,最重要的是身份感和目的性。动笔之前,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是谁?我写给谁看?我写这个东西要达到什么目的?

比如让你以省某厅的名义,给各市发一个关于xx的通知。你就要站在省厅的角度,语言必须权威、规范、严谨,目的不是发牢骚,而是部署工作,内容必须包括:政策依据(中央文件精神)、工作目标、具体措施(排查、整改、问责)、保障机制(谁来牵头、谁来负责),这才是机关公文的逻辑。

案例分析,最重要的是对策的实操性与前瞻性,不要提一些假大空的口号,比如加强领导、提高认识,要提具体的、可量化、可执行的措施,最好能结合当前最新的政策动向,体现你的理论素养。

这些能力的提升,没有捷径,就是靠着上面说的解剖式研究真题,一篇一篇地模仿、思考、重写,慢慢开窍的。

四、写在最后: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次全力冲刺

我觉得遴选最大的意义,或许不在于你最终是否成功上岸,而在于你为了改变一眼望到头的命运,所做出的这一次全力以赴的冲刺。

当你真正为此拼尽全力过,无论结果如何,你都不会再是那个只能在单位里唉声叹气、抱怨环境的基层干部了。

因为你已经用行动证明,你的人生,还有另一种可能。

祝你好运。

发布于:山东省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五分时时计彩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